长驱直入
李景隆在山东的丧师辱国已经表明了建文君臣在削藩战争中实在不是应变的行家。特别是当近臣黄子澄请求诛杀李景隆以谢天下时,建文帝不知出于何种目的居然没有答应,黄子澄痛哭说:“大事去矣,荐景隆误国,万死不足赎罪!”李景隆一战损失大军二十万之众说明南军在短时期之内已经不能完全消灭朱棣,两军的作战进入相持阶段。
然而,朱棣虽然取得阶段性胜利,却也不能立刻驱逐南军,特别是进入山东之后,战争进入胶着状态。山东当时的总督粮饷的铁铉成了朱棣的克星之一了。铁铉曾经被朱元璋相当赏识,字之曰“鼎石”,为人干练、精明、忠勇、机敏。朱棣最初的想法是“独以得济南,断南北道,即画疆守,金陵不难图。”所以,他趁着李景隆大败之际,挥师杀入山东就是为了济南,可是偏偏遇上“不识时务”的铁铉,让朱棣大伤脑筋。史称:“燕兵堤水灌城,筑长围,昼夜攻击。铉以计焚其攻具,间出兵奋击。”搞的朱棣焦头烂额,铁铉还想出一条计策,让城中的百姓诈降,朱棣大喜,亲自统军进入济南,不料,“铉伏壮士城上,候王入,下铁板击之”,朱棣的战马立毙铁板之下,朱棣几乎断送了性命,怀大愤恨还,以誓杀铁铉为己任。朱棣初到济南可谓“尽力以攻,期于必拔”,然而三个月过去了,济南坚固依旧,而北军损失大增,朱棣只好被迫还师。朱棣自起兵以来,连败南军,唯独一个济南城把他弄得毫无办法。
李景隆败后,建文帝以盛庸为平燕将军,统军对抗朱棣,适时,吴杰、平安守定州,盛庸驻德州,徐凯屯沧州,为犄角之势。朱棣攻破沧州之后,兵薄济宁,盛庸于东昌府之外邀击北军,东昌大战就此拉开序幕,朱棣北军仗着前两次战胜的骄横,左冲右突,盛庸使用火器大面积的杀伤北军,朱棣一时恼怒中了盛庸的计,亲领少数军队杀进盛庸布置好的中阵,结果被重重围困,朱能等人率领蒙古起兵解救也不能脱身,朱棣手下第一号大将张玉也被迫从督战变成亲临战阵,此一战,北军伤亡惨重,张玉为了救护朱棣被射死马下,北军精锐丧失殆尽,朱棣仅以百名起兵卫护逃离。这是南北之争以来南军取得的最大的胜利,建文帝特到太祖庙告祭朱元璋亡灵祝捷。
朱棣回师北平之后,很多将领都劝朱棣歇军再战,只有道衍不同意,他坚决主张再度进军,朱棣采纳了他的意见,于建文三年春三度举兵,南出保定,盛庸和朱棣对决于夹河,盛庸虽然阵斩朱棣大将谭渊,然而自己的骁将庄得等人也都战死,战至酣热之际,东北风大起,利于北军,于是,南军大败,这时,朱棣部将李远又焚粮艘于沛县,盛庸二十万大军无粮草可以坚持,只好退避三舍,进入德州。
此后一年之间,南北军互有胜负,到建文三年年底,朱棣起兵三年,仅据有北平、保定、永平三府,这时候,南京被责罚的宦官逃到北平把南京的虚实告之朱棣,朱棣大喜,问策于道衍,道衍说:“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朱棣就此定下长驱直入的方针。
建文四年,朱棣誓师曰:“频年用兵,何时已平?要当临江一决,不复返顾矣。”由馆陶渡河,在肥河大败南军,随后北军攻陷东阿、汶上、邹县,直至沛县、徐州,南军平安诸将前来堵截,双方大战于齐眉山,建文帝调来中军都督府都督,魏国公徐辉祖助阵。朱棣部下多有畏难情绪,朱棣大怒,大将朱能以汉高祖建业一事从中鼓励诸将,北军才得以成行,此次战役,朱棣没有捞到什么实际好处,反而损失了大将王真、陈文、李斌,韩贵等人,然而,建文帝再度听信谰言,调回徐辉祖,使本来战败的朱棣得到足够的喘息,徐辉祖是深得乃父徐达的真传,属一时名将之选,徐辉祖去后,朱棣大畅其行,何福孤军奋战不敌北军,灵壁一战北军生擒平安、陈晖等三十七将,丘福、朱能袭破盱贻,控阻盛庸于南岸。此时,朱棣已经显得胜券在握,他表示:“凤阳楼橹完,淮安多积粟,攻之未易下。不若乘胜直趋扬州,指仪真,则淮、凤自震。我耀兵江上,京师孤危,必有内变。”果然,当北军攻克扬州之后,建文帝立刻慌作一团,派遣庆成郡主来朱棣军中求和,朱棣冷笑道:“我连太祖封给我的燕王都不要了,还要什么割地呢?”下令不许。
建文四年六月,江防都督佥事陈瑄以舟叛降朱棣,朱棣军力大增,六月三日自瓜州渡江,盛庸以海艘迎战,败绩,六月四日攻破镇江,次日攻破龙潭,南京已经指日可下了。
5.金川门之变
(1)建文逊国
建文帝在这次靖难之变的整个过程中可谓调度乖张、莫衷一是。齐泰、黄子澄本是谋主,一旦事情有变,建文帝竟然附允朱棣的意思,窜贬齐黄,而后有人上书以为不可,建文帝遂寝其事。削藩之初,燕王上书申救,建文帝居然览书恻然,谓左右事宜且止,黄子澄力争不可时,建文说:“朕即位未久,连黜诸王,若又削燕,何以自解于天下?”左顾右盼、惊惶不定,以妇人之仁来用人行政尚且不测,更不要说身临险象横生的政治深渊了。比之乃祖十分之一不及。
当建文四年六月之间,朱棣亲领大军南下,直逼南京时,建文帝彻底慌了,他加派大臣李景隆、茹瑺等人用方孝孺之计许以割地求和,朱棣此刻别有一番议论:“吾无罪而削为庶人,今救死,何以地为!且皇考封诸子,已各有分地矣。其缚奸臣来,吾即解甲谒孝陵归籓。”通篇都是借口,只有一句是真的,那就是不可能再作什么燕王了。而是要君临天下。
适时,朝廷内外混乱不止,有人趁机浑水摸鱼,徐达的幼子徐增寿、驸马都尉王宁、谷王朱橞、曹公李景隆就是其中主要分子。徐增寿和乃兄徐辉祖截然不同,他和这位谋反的姐夫关系最好,朱棣造反时,他竟然特立独行的上表说:“燕王先帝(太子朱标)同气,富贵已极,何故反?”而后,数次把南京的虚实报给朱棣知道,特别是闻听朱棣渡江在即,更加卖力,终于被建文知晓,建文这时倒是来了能耐,亲手把徐增寿斩首于殿前,而驸马都尉王宁下狱论罪。后来朱棣进京,感于增寿为自己殉难,特加封定国公,食禄2500石,累世增封,班列功臣之首,直到明朝灭亡,由此可见增寿给朱棣提供的情报的重要性,而建文帝也居然一直容忍这么一个超级间谍在自己的身边,不是昏聩是什么呢?
李景隆丧师辱国,建文帝不罪,派守金川门,另有谷王朱橞因为丢弃宣府也派往金川门视事。李景隆实际早就对抵抗失去信心,暗中和朱棣已经沟沟搭搭,朱橞因为同属藩王,而且又是一个李元吉一流的人物,自然不会认真镇守金川门,建文帝用这样的人给自己看家护院,焉能不败?
北军在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受到李景隆和朱橞的照顾(李景隆私开金川门)攻入南京,史称“金川门之变”,就此长达四年的靖难战争以朱棣的全面胜利告终。
朱棣入城之后,一面榜文天下捕捉齐泰、黄子澄、徐辉祖、方孝孺等所谓奸臣,一面寻找建文帝后。关于建文帝的下落终明一代都是历史之谜,而且一直以来困扰着朱棣。那么,建文到底是死还是逃了呢?
关于这点,《明史》、《明史纪事本末》、《国榷》等史书都有不同的看法,然而,他们同时都承认,建文帝没有死于宫中大火,自焚而死的只有皇后马氏。《明史•恭闵帝》中记载:“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此后,明史作者继续交待:“或云帝由地道出亡‘……,自后滇、黔、巴、蜀间,相传有帝为僧时往来迹。”而官修本《明太宗实录》和《明成祖实录》中则记载说:“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呆耶。”这是仿照宋太宗迫害赵德昭的做法编写的,所以连明史都不采用这个逻辑。谷应泰所作的《明史纪事本末》中不仅否认建文帝从死,而且还把建文帝后来流落在外的诗抄给抄录下来:“阅罢楞严磬懒敲,笑看黄屋寄团瓢。南来瘴岭千层回,北望天门万里遥。款段久忘飞凤辇,袈裟新换衮龙袍。百官此日知何处?惟有群鸟早晚朝。”(另一首是:风尘一夕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凤返丹山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紫微有象星还拱,玉漏无声水自沉。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以作为建文帝不死的证据。清代学者赵翼也根据建文帝的诗:“谁将玉指甲,掐破青天痕?影落江湖里,蛟龙不敢吞”。断定建文帝“浪迹西南,终免祸难。”